通过拓扑异构酶靶点突变的积累,伤寒沙门菌获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全耐药性。

文章的细节

引用

特纳AK,奈尔S,韦恩J

通过拓扑异构酶靶点突变的积累,伤寒沙门菌获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全耐药性。

《抗微生物化学杂志》2006 10月;58(4):733-40。Epub 2006年8月8日。

PubMed ID
16895934 (PubMed视图
摘要

目的:确定伤寒沙门菌gyrA和parC基因点突变对氟喹诺酮耐药的贡献。方法:利用自杀载体技术,将导致GyrA中Ser-83- >Phe、Ser-83- >Tyr和sp-87- >Asn氨基酸取代以及ParC中Glu-84- >Lys的点突变引入一株喹诺酮敏感的减毒伤寒沙门菌。这是该方法首次应用于沙门氏菌,在耐药性突变研究中不再需要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选择。结果:使用该方法创建了一组突变体,并测试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单纯的ParC替代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易感性没有影响。任何单一GyrA替换都会导致对纳利地西酸的耐药性(MIC >或= 512 mg/L),并且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的MIC增加了23倍(MIC) GyrA中的Phe或Tyr和sp-87—>Asn, ParC中的Glu-84—>Lys)对所有测试的氟喹诺酮类药物(MICs:加替沙星,3-4 mg/L;氧氟沙星,32 mg/L;环丙沙星,32- 64mg /L)。结论:在伤寒沙门氏菌中,测试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GyrA,在较高浓度时作用于ParC。点突变降低了对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也降低了对加替沙星的敏感性。三种突变对氧氟沙星(32 mg/L)、环丙沙星(32 mg/L)和更活性的氟喹诺酮类加替沙星(MIC >或= 3 mg/L)产生耐药性。这些结果预示着使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将会选择对加替沙星的天然耐药。

引用本文的药物库数据

药物靶点
药物 目标 种类 生物 药理作用 行动
氧氟沙星 DNA拓扑异构酶4亚基A 蛋白质 流感嗜血杆菌(菌株ATCC 51907 / DSM 11121 / KW20 / Rd)
是的
抑制剂
细节